GB200和GB300在服务器液冷设计上有何不同?

英伟达的GB200和GB300在服务器液冷解决方案上有哪些关键的区别,特别是‘冷板’的配置?

问题最优答案
热心网友
2025-09-09

GB200与GB300液冷设计对比:冷板是关键

随着AI算力需求的不断攀升,英伟达推出的GB200和GB300系列服务器在液冷设计上展现了不同的演进。最核心的区别之一,体现在服务器内部‘冷板’的配置和数量上。这直接影响到散热效率和成本。

冷板数量与集成方式的差异

  • GB200:‘大板’集成方案
    在GB200的计算单元(Compute Tray)中,一个CPU通常会搭配两个Blackwell GPU,它们共享一块尺寸较大的‘大冷板’。这种设计在Switch部分也类似,每两个ASIC芯片对应一块冷板。根据计算,一个GB200机架大约需要45块这样的大冷板(36块用于计算单元,9块用于Switch)。
  • GB300:‘小板’精细化散热
    GB300的设计则更加精细。它采用的是‘每个芯片对应一块小冷板’的策略。这意味着,对于计算单元,每个CPU和每个GPU都会有自己独立的小冷板。在Switch部分,其设计与GB200类似,依然是两个ASIC芯片共用一块冷板。因此,GB300的总冷板数量显著增加,估计需要108块小冷板加上9块大冷板,总计117块。

冷板价值量和供应商的变化

这种设计上的差异也带来了成本和供应链上的变化。

  • GB200大冷板:单块价值约650美元。其主要供应商由AVC主导(超过55%的市场份额),双鸿和Cooler Master也参与其中。冷板以裸板形式交付,集成工作由下游厂商完成。
  • GB300小冷板:单块价值约为240美元。GB300的冷板供应商体系发生了重大调整,Cooler Master成为主导(超过55%的市场份额),AVC退居其次,双鸿份额大幅下降。更重要的是,GB300的冷板需要先进行小集成,包括连接软管、安装快接头并进行密闭性测试,然后再交付给下游厂商。为了满足生产需求,Cooler Master还与大陆厂商英维克、川环等合作代工生产。

总而言之,GB300通过采用更多、更小的冷板,实现了对每个芯片更精细化的散热管理,尽管单块小冷板成本低于GB200的大冷板,但总数量的增加以及集成工作的复杂化,使得GB300的液冷解决方案在整体成本和供应链上都有了新的考量。

回答问题

登录后才能发布评论哦
立即登录/注册
消息提醒
Hello, world! This is a toast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