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保ODI投资“真实性”?常见被拒原因及应对策略是什么?

我们听说很多企业在ODI备案过程中会因为‘投资真实性存疑’而被要求补正甚至被拒绝,这听起来很可怕。请问具体哪些情形容易被认定为真实性存疑?我们应该如何通过优化报告和材料来有效规避这些风险?

问题最优答案
热心网友
2025-11-15

您说的没错,“投资真实性”是ODI审批中最敏感也是最常被问询的点,审批机构非常警惕“洗钱”或“空壳投资”。一旦被认定为存疑,流程就会被卡住。以下是真实性存疑的几个常见表现和具体的应对策略:

识别与应对“投资真实性”风险 🛑

常见被拒情形

1. 境外公司业务空壳化: 境外新设公司或者并购的标的,在递交申请时没有实际业务开展计划,或者经营范围过于宽泛且不落地。

2. 投资规模与境内实力不匹配: 境内主体规模很小(如年营收不高),却计划进行数亿美元级别的对外投资,资金来源无法合理解释。

3. 交易对价不合理(并购高频): 并购项目中,交易价格明显高于市场公允价值,但没有专业的第三方尽职调查报告来支撑估值的合理性。

实战“避坑”应对策略

要证明投资的真实性,核心在于用数据和详实的规划说话:

  • 加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细节: 报告必须详尽。对于新设公司,要明确阐述未来12个月的业务规划、具体资金使用计划(例如,多少用于设备采购、多少用于初期运营)和预期的市场数据支撑。
  • 用数据说话: 避免主观描述,用实际的市场调研数据来论证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展示您对目标市场的深入了解。
  • 并购项目的尽职调查: 如果是并购项目,务必提前聘请专业的会计师和律师事务所进行财务、法律尽职调查,并将权威的尽调报告和估值报告作为核心附件提交,以此支撑交易对价的公允性。
  • 资金链条清晰化: 确保审计报告中的自有资金或合法融资渠道与投资额度匹配,如果资金来源有复杂环节,需用资金链路图清晰展示。

通过扎实的可研报告撰写和客观的第三方支持,可以大大增强审批部门对您投资真实性的信心。

回答问题

登录后才能发布评论哦
立即登录/注册
消息提醒
Hello, world! This is a toast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