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幻方量化“老鼠仓”:IT核心人员如何利用未公开信息非法获利?

近期,浙江证监局公布的一起处罚案例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该案件涉及量化私募机构幻方量化关联的核心IT人员林艺平,其利用未公开信息进行交易(俗称“老鼠仓”),非法获利近8900万元,并因此被处以“没一罚一”的顶格处罚,合计罚没金额高达1.77亿元,同时面临5年证券市场禁入的严厉后果。这起案件不仅是对个人违规行为的惩戒,更是对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监管有效性的深刻警示。

一、案件核心:IT人员的“老鼠仓”操作手法

这起案件的核心在于,一名负责技术支持和风控的IT人员,如何利用其职务权限接触到市场敏感信息并实施违规交易。根据监管部门的披露,林艺平在2022年10月至2023年9月期间,通过控制的多个证券账户实施了趋同交易,获取了巨额不当收益。

关键操作特征:

  • 职务便利:林艺平在杭州某科技公司任职,该公司与幻方量化、九章资产等私募基金存在关联,他深度参与了交易策略开发、产品风控等核心工作,从而能够接触到两家私募基金的未公开信息。
  • 趋同交易:他利用职权获取的内幕信息,在相同的交易时段内,使用借用的个人账户与机构的交易方向保持一致,即“趋同交易”。
  • 技术路径暴露:交易操作多使用杭州本地IP集中进行,资金来源涉及自有资金及借用的他人账户资金,这些异常的操作行为最终被监管部门捕捉。

二、监管“穿透式”审查,斩断利益链条

本案的审理和处罚结果,体现了监管机构对金融违规行为“穿透式”监管的决心和能力。监管层并未仅仅关注直接的基金从业人员,而是将审查范围延伸至与私募基金实际控制人、管理团队一致的关联科技公司。

穿透式监管的重点:

  • 实质履职认定:尽管林艺平可能没有正式的基金经理登记,但其在技术开发、策略测试、风控和下单环节中的实际参与程度,使其“实质上”履行了私募基金从业人员的职责。监管判定,只要接触、加工了未公开信息,无论职位如何,都应承担相应责任。
  • 关联机构管控:监管明确指出,与涉事私募基金同属一个实控人和管理团队的关联公司,其内部控制和人员管理必须参照同等标准进行约束。
  • 技术识别手段:监管加强了对异常IP地址、资金来源分离等新型违规模式的识别和监控能力,使得利用技术手段隐藏身份的违规行为越来越难以遁形。

对于金融从业者而言,利用职权便利进行内幕交易,不仅会面临巨额罚款和没收全部非法所得,更会遭受市场禁入的严厉惩戒,断送职业生涯。这起案件是监管机构严厉打击利用技术优势进行金融犯罪的最新例证。

三、行业反思:量化私募的内部控制与合规挑战

量化投资高度依赖技术系统和数据,这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合规风险点。对于量化私募机构来说,如何有效管理接触核心信息的技术人员,是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

机构需要强化的内控措施:

  1. 权限分级与最小授权原则:严格控制不同岗位人员对敏感交易信息和系统的访问权限。技术人员应仅限于执行必要的技术任务,避免其过度接触到投资决策的核心环节。
  2. 人员背景与流动监控:加强对核心技术人员(特别是策略开发人员)的背景审查和离职后的行为监控,防范“跳槽式”的利益输送或违规行为。
  3. 交易行为的独立性审计:建立独立于交易执行系统的内控审计流程,定期对所有相关人员的关联账户交易行为进行比对和异常分析,确保从业人员违规操作无处遁形。
  4. 明确雇佣关系界定:对于与私募基金有紧密业务往来的第三方科技公司人员,必须清晰界定其法律责任和信息权限,避免出现“实质履职”却未受监管约束的情况。

此案中,林艺平的获利和被罚金额之巨,充分说明了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的巨大诱惑与高昂代价。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严格的金融监管和机构自律。只有将合规嵌入技术架构和管理流程的每一个细节,才能有效防范此类“老鼠仓”行为的发生。

四、相关账户及处罚细节一览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本次处罚的细节,我们梳理了林艺平违规操作的主要账户和最终处罚结果。

处罚对象与所得:

  • 当事人:林艺平(原幻方量化关联IT人员)。
  • 违法所得:约8857.69万元人民币。
  • 处罚决定:责令改正,警告,没收违法所得88,576,869.63元,并处以等额罚款88,576,869.63元。
  • 市场禁入:5年证券市场禁入。

操作账户概览:

  • 主要使用“林某治”和“何某龙”的证券账户进行交易。
  • 交易活动主要集中在沪深两市,跨越多家券商平台。

投资者应警惕任何看似收益丰厚但来源不明的交易推荐,而机构则必须时刻保持对量化交易风险的敬畏之心,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共同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文章评论

登录后才能发布评论哦
立即登录/注册
消息提醒
Hello, world! This is a toast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