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缤纷生活”信用卡App关停:信用卡专属App的行业洗牌趋势
近期,中国银行在其“缤纷生活”App上发布了关停公告,引发了业界对银行信用卡专属App未来走向的广泛关注。作为曾经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不少银行的信用卡App正面临整合或下线的命运。这不仅是技术迭代的结果,更是整个信用卡行业进入新阶段的缩影。
信用卡专属App集中“退场”:一股不可逆的浪潮
纵观近年来各大银行的动作,关停或整合信用卡独立App已成为一股明显的趋势。中国银行的“缤纷生活”并非孤例,此前包括恒丰银行、宁波银行、上海农商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其信用卡App也已陆续宣布或已经完成关停。这表明,银行正在重新审视和优化其移动端的资源配置。
回顾历史,平安银行在2018年就已终止其信用卡App的使用,被认为是行业的先行者。而当前拥有独立信用卡App的银行数量正在锐减,即便是四大行中,也有农行选择不设独立App,工行、中行、建行则在不同形态上依赖或曾依赖独立App。
用户活跃度低是主因
造成这种趋势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独立信用卡App的用户活跃度和使用频率不尽理想。数据显示,即便是体量庞大的中行“缤纷生活”,其活跃度在同类App中也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许多用户发现,他们打开独立App的频率远低于主手机银行App。
银行的运营策略调整也倾向于成本控制。在信用卡业务增速放缓、追求精细化运营的背景下,维护一个功能与主App高度重叠的独立App,显得投入产出不成比例。
功能重叠与用户习惯的改变
普通信用卡用户对移动端服务的需求其实非常明确和基础:查询账单、了解额度、核对年费、积分兑换等。这些核心功能,现如今几乎都已经被各大银行的主旗舰手机银行App所全面覆盖和整合。
例如,通过银行信用卡服务板块,用户可以轻松完成日常的账户管理。这意味着,再额外下载并维护一个功能相似的独立App,对用户来说增加了负担,失去了必要性。
“羊毛”经济的局限性
过去,一些信用卡App试图通过签到、小额奖励等方式来刺激用户活跃度,试图通过“薅羊毛”来提升用户规模。然而,这种方式带来的往往是大量不产生实际价值的“僵尸用户”,对提升银行的真正盈利能力和客户粘性帮助有限。当行业进入精耕细作阶段,这种低效的运营手段自然会被淘汰。
大行信用卡App关停潮
信用卡行业的巅峰期是2021年,个别银行的高点是2022年。国内银行开始关停信用卡App,也是源于2021年。
2018年,平安银行的信用卡APP下架;
2019年,浙商银行的信用卡APP下架;
2021年,恒丰银行的信用卡APP“恒享生活”下架;
2021年,宁波银行的信用卡APP“汇通生活”下架;
2023年,渤海银行发公告,“渤海银行信用卡”APP将下架;
2024年4月,上海农商银行发公告,该行信用卡APP将关停;
2024年10月,四川农信发公告,“兴川信用卡”APP将关停;
2024年11月,北京农商银行发公告,该行“凤凰信用卡”APP将关停;
2025年10月,中国银行发公告,“缤纷生活”APP将关停。
未来趋势:向综合化和集成化迈进
随着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各大银行的战略重心正在回归主App。主App作为客户接触银行全系列产品的中心入口,其地位日益巩固。将信用卡功能融入主App,不仅能优化资源配置,还能促进客户交叉销售和提升整体信用卡用户体验。
可以预见,未来信用卡App的数量会进一步减少,少数能够保留下来的,如招商银行的“掌上生活”这类拥有极高用户黏性和独特权益体系的App,它们的功能定位将更加垂直和差异化。而那些仅仅提供基础查询和兑换功能的独立App,很可能会逐步退出市场。
对于广大持卡用户而言,这一变化意味着操作路径的简化:一个App解决所有银行业务需求。虽然失去了独立App带来的新奇感,但换来的是更高效、更集中的移动金融应用体验。银行正在用更务实的态度应对信用卡APP关停带来的结构调整,确保核心服务不打折是关键。
总结来看,中国银行“缤纷生活”的关停,是银行零售战略调整、资源集中化管理以及用户习惯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信用卡App的黄金时代或许已经过去,整合优化将是下一阶段的主旋律。
创建: 2025-10-11 复制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布的所有文章、资讯、评论等内容,仅供网友学习交流和参考,不代表本站的立场和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交易、法律或其他建议。用户需自行承担因参考本站内容而产生的任何风险和责任。文章内容可能来源于网络、用户UGC或AI辅助生成,如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内容,请发送相关诉求到邮件到(bruce#fungather.com)或添加微信账号(full_star_service),我们将尽快核实并删除相关内容。
登录后才能发布评论哦
立即登录/注册